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21022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授课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开课学期:4学期

分:4学分

主讲教师:戴苏明

指定教材:沈维道等合编,《工程热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第三版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热能与机械能在相互转换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学会对热能与机械能进行转换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掌握对不同工质和不同种类过程进行分析的思想方法。树立能量转换效率和转换质量进行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熟练工程计算的思路和方法。

 

绪论

课时:0.5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工程热力学的发展、地位及前景;课程研究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了解工程热力学课程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其发展历史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微观方法和宏观方法的区别。

 

第一章基本概念

课时:1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1-1 热能在热机中转变成机械能的过程

热力转换过程是能量转换的一种普遍形式,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2 热力系统

介绍基本的热力学概念。系统、状态、过程和循环的定义。

1-3 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

给出压力、温度和比容的定义。了解建立温标的意义及规定原则。

1-4 平衡状态、状态方程式、坐标图

准静态过程的物理模型和定义;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的概念、联系和区别。介绍状态方程和相应的热力学坐标图。

1-5 工质的状态变化过程

介绍工质状态变化的特点。

1-6 过程功和热量

过程功和热量均属过程量。说明它们是由于状态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形式,它们数值的大小取决于过程的路径,数值正负说明能量传递方向。

1-7 热力循环

热力循环显示了过程的封闭性。

思考题:

1、闭口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那么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的热力系一定是闭口系统吗?

2、有人认为,开口系统中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而物质又与能量不可分割,所以开口系不可能是绝热系。对不对,为什么?

3、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平衡状态与均匀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

4、倘使容中气体的压力没有改变,试问安装在该容器上的压力表的读数会改变吗?绝对压力计算公式中,当地大气压是否必定是环境大气压?

5、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6、经验温标的缺点是什么?为什么?

7、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8、图1-16a 、b所示容器为刚性容器:

(1)将容器分成两部,一部分装气体,一部分抽成真空,中间是隔板。若突然抽去隔板,气体(系统)是否作功?

(2)设真空部分装有许多隔板,每抽去一块隔板让气体先恢复平衡再抽去一块,问气体(系统)是否作功?

(3)上述两种情况从初态变化到终态,其过程是否都可在ρ—υ图上表示?

9、经历一个不可逆过程后,系统能否恢复原来状态?包括系统和外界的整个系统能否恢复原来状态?

10、系统经历一可逆正向循环及其逆向可逆循环,系统和外界有什么变化?若上述正向及逆向循环中有不可逆因素,则系统及外界有什么变化?

11、工质及气缸、活塞组成的系统循环后,系统输出的功中是否要减去活塞排斥大气功才是有用功?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课时:周,共 4课时

教学内容: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介绍热力学能、热量和功量能量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介绍开口系统和闭口系统下热力学第一定律所表现的各自不同的数学形式。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几种特殊热机模型中的数学形式。

2-2 热力学能和总能

介绍系统的内部能量和外部能量的不同之处,提出能量的具体名称,指出它们的属性和区别。区分过程量与状态量的不同之处。

2-3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含微分关系和积分关系,以及在两种不同系统中的应用。

2-4 焓

焓是数学定义,是系统内部能量的一种形式,焓是状态量。

2-5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能量方程式

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两种不同形式在应用上的不同点与本质上的一致性。着重区别热力学能、过程功与焓、技术功在形式上的不同及内在的一致性。

2-6 开口系统能量方程式

不稳定流动中的能量方程式。方程中各项的意义:热量、内功、机械功、热力学能等概念及它们间的关系。

2-7 能量方程式的应用

在稳定流动的条件下,内部能量变化为零,进出口流量相等。因此能量方程的应用特例必须了解。其过程分析能力的培养。

思考题:

1.刚性绝热容器中间用融板分为两部分,A中存有高压空气,B中保持真空,如图2-11所示。若将隔板抽去,分析容器中空气的热力学能如何变化?或隔板上有一小孔,气体的热力学能如何变化?

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能量方程是否可写成的形式,为什么?

3.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有时写成下列两种形式:

分别计论上述两式的适用范围。

4.为什么推动功出现在开口系能量方程式中,而不出现在闭口系能量方程式中?

5.稳定流动能量方式(2-16)是否可应用于活塞式压气机这种机械的稳定工况运行的能量分析?为什么?

6.开口系实施稳定流动过程,是否同时满足下列三式:

上述三式中W、Wt和W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7.几股流体汇合成一股流体称为合流,如图2-12所示。工程上几台压气机同时向主气道送气以及混合式换热器等都有合流问题。通常合流过程都是绝热的。取1-2、2-2、和3-3、截面之间的空间为控制体积,截面之间的空间为控制体积,列出能量方程式并导出截面上焓值h3的计算式。

 

第三章 理想气体的概念

课时:0.5 周,共课时

教学内容:

3-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方程式

理想气体及混合理想气体的物理学特点;理想气体是极限条件下的实际气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数学形式。

3-2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从范氏方程入手,引进范氏常数、临界点的概念。

3-3 理想气体比热容

理想气体的比热仅是温度的函数。定容比热和定压比热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比热的几种求值途径。

3-4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和熵

状态函数的特点。热力学能和焓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而熵一般地不是单值的。不管经历何种过程,只要初、终状态确定,该三种量就可确定。

3-5 理想气体混合物

理想气体的混合物仍然是理想气体。掌握求解混合理想气体的理化参数和比例参数的方法。确立理想气体的混合物仍然是理想气体的概念。

思考题:

1.试论证热力学能和焓是状态参数,理想气体热力学能和焓有何特点?

2.气体有两个独立的参数,u(或h)可以表示为p和v的函数,即。但曾得出结论,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熵为零的基准可以任选?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或焓的参照状态通常选定哪个或哪些个状态参数值?对理想气体的熵又台何?

3.气体热力性质表中的u、h及so的基准是什么状态?

4.在图3-8所示T-s图上优秀干部电可逆过程1-2的热量如何表示?理想气体在1和2状态间的热力学能变化量、焓变化量如何表示?若1-2经过的是不可逆过程又如何?

5.理想气体熵变计算式(3-34a)、(3-35a)、(3-36a)、(3-37a)等是由可逆过程导出的,这些计算式是否可用于不可逆过程初、终态的熵变?为什么?

6.熵的数学定义式为,比热容的定义式为,故

理想气体的比热容是温度单值函数,所以理想气体的熵也是温度的单值函数。这一结论是否正确?若不正确,错在何处?

7.试判断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

(1)气体吸热后熵一定增大;

(2)气体吸热后温度一定升高;

(3)气体吸热后热力学能一定升高;

(4)气体膨胀时一定对外作功;

(5)气体压缩时一定耗功。

8.混合气体中如果已知两种组组分A和B摩尔分数,能否断定质量分数也是?

第四章 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

课时: 1周,共课时

教学内容:

4-1 研究热力过程的目的及一般方法

介绍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及过程进行时的能量转换特点。引进p-v图和T-s图以及过程方程在两种图像中的曲线形状。介绍压缩机的过程特点及相关概念、术语和热力过程计算方法。

4-2 定容过程

4-3 定压过程

4-4 定温过程

4-5 定熵过程

4-6 多变过程

以多方过程为线索统揽所有热力过程的特点,重点在多方指数n的导出。熟练运用过程方程计算相关的过程量和状态量。

注意在使用有关公式时的适用条件。严格区别“绝热”与“等熵”的概念,注意在运用过程中的准确性。

*4-7 非稳态流动过程

思考题:

1.分析气体的热力过程要解决哪些问题?用什么法解决?试以理想气体的确定温过程为例说明之。

2.对于相想气体的任何一种过程,下列两组公式是否都适用:

3.在定容过程和定压过程中,气体的热量可根据过程中气体的比热容乘以温差来计算。定温过程气体的温度不变,在定温膨胀过程中是否需对气体加入热量?如果加入的话应如何计算?

4.过程热量 q和过程功w都是过程式量,都和过程的途径有关。由定温过程热量公式可见,只要状态参数p1、v1、和v2确定了,q的数值确定了,是否q 与途以无关?

5.在闭口热力系的定容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施以搅拌功δω,问这时δQ=mcvdT是否成立?

6.绝热过程的过程功ω和技术功ωt的计算式是否只限于理想气体?是否只限于可逆绝热过程?为什么?

7.试判断下列各种说法是否正确:

(1)定容过程即无膨胀(或压缩)功的过程;

(2)绝热过即定熵过程;

(3)多变过程即任意过程。

8.参照图4-15,证明:。图中1-2、4-3为定容过程,1-4、2-3为定压过程。

9.如图4-16所示,今有两个任意过程a-b及a-c, b、c在同一条绝热线上,试问哪个大?或b、c在同一条定温线上,结果又如何?

10.在T-s图上如何表示绝热过程的技术功和膨胀功

11.在p-v图和T-s图上如何判断过程中、w、Δu、Δh的正负?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课时:1.5 周,共课时

教学内容:

5-1 热力学第二定律

介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定律的克氏说法和开氏说法。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要求明确定律两种表述的一致性。

5-2 可逆循环分析及其热效率

5-3 卡诺定理

理解卡诺循环的重要意义。理解熵增原理的重要意义及其工程地位。熟练解算与卡诺效率等有关的问题。

5-4 熵参数、热过程方向的判据

5-5 熵增原理

熵的物理意义和熵增原理。揭露熵增原理的实质是过程引起的作功能力损失。对做功能力和做功能力损失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5-6 熵方程

5-7 用参数的基本概念 热量用

*5-8 工质用及系统用平衡方程

*5-9 热力学温标

思考题:

1.热力学第二定律能否表达为:“机械能可以全部变为热能,而热能不可能全部变为机械能。”这种说明有什么不妥当?

2.自发过程是不可逆过程,非自发过程必为可逆时程,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3.请给“不可逆过程”一个恰当的定义。热力过程中有哪几种不可逆因素?

4.试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各种说法的等效性:或克劳修斯说法不成立,则开尔文说法也不成立。

5.下述说法是否有错语:

(1)循环净功Wnet愈大则循环热效愈高;

(2)不要逆循环的热效率一定小可逆循环赛热效率;

(3)可逆循环的热效率都相等,

6.循环热效率公式是否完全相同?各适用于哪些场合?

7.与大气温度相同的压缩空气可以膨胀作功,这一事实是否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8.下述说法是否下正确:

(1)熵增在的过程必定为吸热过程;

(2)熵减小的过程必为放热过程;

(3)定熵过程必为可逆绝过程。

9.下述说法是否有错语:

(1)熵增大的过程必为不可逆过程;

(2)使系统熵增大的过程必为不可逆过程;

(3)熵产Sg>0的过程必为不可逆过程;

第六章 实际气体的性质及热力学一般关系式

课时: 1周,共课时

教学内容:

6-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用于实际气体的偏差

6-2 范德瓦尔方程和R-K方程

实际气体-范氏气体方程的过程特点。热力学微分关系式在范氏方程中的运用。

$6-3 对应态原理与通用压缩因子图

$6-4 维里方程

6-5 麦克斯韦关系和热系数

介绍热力学函数及对应的热力学参数;了解热力学函数的微分关系式;几个重要的微分方程式。牢记几个重要的数学关系式、Maxwell关系式。

6-6 热力学能、焓和熵的一般关系式

有关焓、熵、热力学能和比热的微分关系及方程形式。范氏方程导出的物理依据。

6-7 比热容的一般关系式

*6-8 通用焓图与通用熵图

*6-9 克劳修斯-克拉贝隆方程和饱和蒸气压方程

*6-10 单元系相平衡

思考题:

1.实际气体性质与理想气体性质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把实际气体作为理想气体处理?

2.压缩因子Z的物理竭尽我怎么理解?能否将Z当作常数处理?

3.范德瓦尔方程的精度不高,但在实际气体态方程的研究中范德瓦尔方程的地位却很高,为什么?

4.范德瓦尔方程中的物性常数a和b可以由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也可以由物质的Tα、Ρα、υα计算得到,需要较高的精度时应采用态原理?为什么?

5.什么叫对应态原理?为什么要引入对应对原理?什么是对比参数?

6.什么是特性函数?试说明u=u(s,p)是否是特性函数?

7.如何利用状态方程和和力学一般关系求取实际气体的Δu、Δh、Δs?

8.试导出以T、p及p、v为独立变量的du方程及以T、v及p、v为独立变量的dh 方程。

9.本章导出的关于学能、焓熵的一般关系式是滞可能于不可逆过程?

10.试根据比热容的一般关系式分析水的比定压热容和比定容热容的关系。

11.水的相图和一般物质的相图区别在哪里?为什么?

 

第七章 水蒸气

课时: 0.5周,共课时

教学内容:

7-1 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

引进饱和参数的概念,饱和压力与饱和温度成一一对应关系。

7-2 水的定压加热汽化过程

介绍水蒸气的定压发生过程。水蒸气的过程在T-S图上的特点。突出其特点:一个点;两条线;三个区;四参数;五状态。

$7-3 水和水蒸气的状态参数

介绍水的三相点。

7-4 水蒸气表和图

介绍水蒸气性质图和表以及查阅图表的方法;引进焓-熵图(h-s图),描述水蒸气的基本热烈过程,即等值线的特点。

介绍水蒸气图的查阅方法。一般不用于定量计算,主要用在定性分析时。水蒸气表主要用于定量计算时查阅。掌握运用线性插值求水蒸气参数的方法。

7-5 水蒸气的基本过程

理解水蒸气的定压发生过程的物理特点,熟练查阅水蒸气性质的图和表,并能迅速正确地运用图表获得水蒸气在各个集态中的热力学参数值,进行有关问题的计算。熟练无误地画出水蒸气热力过程在h-s图中的形状,并能准确地将其“映射”到p-v图和T-s图上。

*7-6 水及水蒸气热力性质程序简介

思考题:

1.水的三相点的状态参数是不是唯一确定的?三相点与临界点有什么差异?

2.刚性绝热的密闭容器内水的压力为4Mpa,9测得容器内温度为200℃,试问容器内的水是什么集态?因意外事故容器上产生了一不大的裂缝,试分析其后果?

3.水在定压汽化过程中温度维持不变,因此有人认为过程中热量等于膨胀功,即q=ω,对不对?为什么?

4.由于普遍适用于一切工质,所以有人说水定压汽水时温度不变,因此其焓变量。这一推论错误在哪里?

第八章 气体和蒸气的流动

课时: 1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8-1 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式

介绍绝热流动的基本特点和主导方程。定熵流动的基本特性。

8-2 促使流速改变的条件

引进马赫数、节流、临界点等概念。有关喷管流动中相应物理量、几何量的计算。摩擦和节流对流动的影响。

8-3 喷管的计算

掌握在不同背压条件下如何选择适合的喷管的方法以及与之对应的计算过程。弄清进口压力、临界压力、背压力和出口压力之间的关系。掌握对喷管进行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8-4 背压变化时喷管内流动过程简析

8-5 具有摩擦的绝热流动

8-6 绝热节流

结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解产生“摩擦”和“节流”效应的本质是做功能力的损失。

思考题:

1.改变气流速度起主要作用的是通道的表状,还是气流本身的状态变化?

2.当气流速度分别为亚声速和超声速时,下列形状的管道宜于作喷管还是宜于作扩压管(见图8-16)?

3.当有摩擦损耗时,喷管的流出速度同样可用计算,似乎与无摩擦损耗相同,那么,摩擦损耗表现在哪里呢?

4.图8-17a为渐缩喷管,图8-17b为缩放喷管。设两喷管的工作背压为0.1Mpa,进口截面压力均为1 MPa,进口流速cf1可忽略不计。(1)若两喷管的最小截面面积相等,问两喷管的流量、出口截面流速和压力是否相同?(2)假如沿截面2’–2’切取一段,将产生哪些后果?出口截面上的压力、流速和流量将起什么变化?

5.图8-13b中定焓线是否是节流过程线?既然节流过程不可逆,为何在推导节流微分效应μj时可利用dh=0?

6.多股气流汇合成一股混从事气流称为合流,请导出各股支流都是理想气体的混合气流的温度表达式。混合气流的熵值是否等于各股支流熵值之和,为什么?应该怎么计算?

 

 

第九章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课时:周,共 4课时

教学内容:

9-1 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和理论消耗功

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过程。产生压缩空气所需消耗的功。压缩过程是多变过程。极限状况是等温压缩和等熵压缩。

9-2 余隙容积的影响

余隙容积存在的必要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了解相关的概念和定义。容积效率是一个较重要的概念。注意余隙容积存在条件下压缩功量的关系。

9-3 多级压缩和级间冷却

主要目的是平衡压缩过程的温差。多级压缩和级间冷却的过程图分别在p-v图和T-s图上的表示;从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总系统出发的能量平衡关系。特别注意热量、功量和焓的相互关系。

9-4 叶轮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叶轮式压气机过程是绝热的。但注意可逆与不可逆过程的区别。注意过程进行后的熵产量及对应的作功能力损失。

*9-5 引射式压缩器简述

思考题:

1.如果由于应用气缸冷却水套以及其他冷却方法,气体在压气机气缸中已经能够按温过程进行压缩,这时是否还需要采用分级压缩?为什么?

2.压气机安定温压缩时气体对外放出热量,而按绝热压缩时不向外放热,为什么定温压缩反较绝热压缩更为经济?

3.压气机所需要的功也可以以由第定律能量方程式导出,试导出定温、多变、绝热压缩压气机所需要的功,并用T-s图上面积表示其值。

4.叶轮式压气不可逆绝热压缩比可逆绝热压缩多耗功可用图9-7中的面积表示,这是否即是此不可逆过程的作功能力损失?为什么?

5.如图9-9所示的压缩过程1-2,若是可逆的,则这一过程是什么过程?它与不可逆绝热压缩过程1-2的区别何在?两者之中哪一过程消耗的功大?大多少?

第十章 气体动力循环

课时: 1周,共课时

教学内容:

$10-1 分析动力循环的一般方法

$10-2 活塞式内燃机实际循环的简化

10-3 活塞式内燃机的理想循环

$10-4 活塞式内燃机的各种理想循环的热力学比较

*10-5 活塞式热气发动机及其循环

10-6 燃气轮机装置循环

10-7 燃气轮机装置的定压加热实际循环

*10-8 提高燃气轮机装置循环热效率的措施

*10-9 喷气式发动机简介

介绍动力循环的种类和循环特点。掌握计算与循环有关的功量、热量和循环热效率等的方法。

⒉ 教学要求:

了解组成循环的各分过程的热力学特点,特别是水蒸气循环的特殊性。掌握循环在p-v图、T-s图和h-s图上的形状,学会在不同坐标中的相互“映射”。学会对具有类似特点的循环进行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改进循环的渠道和方法。

思考题:

1.试以活塞式内然机和定压加热燃气轮机装置为例,总结分析动力循环的一般方法。

2.内燃机农业政策容加热理想循环和燃气轮机装置定压加热理想循环的热效率分别为

若两者初态相同,压缩比相同,它们的热效率是否相同?为什么?若卡诺循环的压缩比一它们相同,则热效率如何?为什么?

3.活塞式内燃机循环论上能否利用回热来提高热效率?实际中是否采用?为什么?

4.燃气轮机装置循环中,压缩过程若采用定温定压缩可减少压缩所消耗的功,因而增加了循环净功(见图10-27),但在没有回热的情况下循环热效率为什么反而降低,试分析之。

5.燃气轮机装置循环中,膨胀过程在理想极限情况下采用定温膨胀,可增大膨胀过程作出的功,因而增加了循环净功(如图10-28),但在回热的情况下循环热效率反而降低,为什么?

第十一章 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课时:1周,共课时

教学内容:

11-1 简单蒸汽动力装置循环-朗肯循环

11-2 再热循环

11-3 回热循环

*11-4热电合供循环

*11-5蒸汽-燃气联合循环

*11-6蒸汽动力装置循环的用分析

思考题:

1.蒸汽动力循环中,在动力机中膨胀作功后乏汽被排入冷凝器中,向冷却水放出大量的热量q2,如果将乏汽直接送入汽锅中使其再吸热变为新蒸汽,不是可以避名在冷凝器中放走大量热量,从而减少对新汽的加热量q1,大大提高热效率吗?这样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2.用蒸气作循环工质,其放热过程为定温过程,而我们又常说定温吸热和定温放热最为有利,可是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蒸汽循环反较柴油机循环的热效率低?

3.应用热泵来供给中等温度(例如100℃上下)的热量比直接利用高温热源的热量来得经济,因此有人设想将乏汽在冷凝器中放出热量的一部分用热泵提高温度,用以加热低温段(100℃以下)的锅炉给水。这样虽然需增添热泵设备,但可以取消低温段的抽汽回热,使抽汽回热设备得以简化,而对循环热效率也能有所补益。这样的想法在理论上是否正确?

4.热量利用系数ξ说明了全部热量的利用程度,为什么又说它不能完善地衡量循环的经济性?

5.总结一下气体动力循环和蒸汽动力循环热效率的共同原则。

第十二章 致冷循环

课时: 1周,共课时

教学内容:

12-1 概况

介绍制冷循环的种类和循环特点。掌握计算与制冷循环有关的功量、热量和循环热效率等的方法。引进制冷系数和供暖系数的定义。

12-2 压缩空气致冷循环

要明确制冷循环是一种逆向循环。了解空气压缩制冷中采用回热的条件及回热产生的效果。

12-3 压缩蒸气致冷循环

12-4 致冷剂的性质

*12-5 其它致冷循环

$12-6 热泵循环

思考题:

1.压缩蒸气制冷循环采用节流阀来代替膨胀机,压缩空气制冷循环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为什么?

2.压缩空气制冷循环采用回热措施后是否提高其理论制冷系数?能否提高其实其际制冷系数?为什么?

3.参看图12-5,若压缩蒸气制冷循环按1-2-3-4-8-1运行,循环耗功量没有变化,仍为h2-h1增大到h1-h8,显见是“有利”的。这种考虑错误何在?

4.作制冷剂的物质应具备哪些性质?你如何理解限产直到禁不住用R11、R12这类工质?

5.本章提到的各种掉冷循环有否共同点?若有,是什么?

6.为什么同一装置即可作制冷机又可作热泵?

第十三章 湿空气

课时: 1周,共 4课时

教学内容:

13-1 概述

介绍湿空气的概念,如湿度、露点。湿空气的基本热力过程及其在焓-湿图(h-d图)上的表现。

13-2 相对湿度和含湿量

应明确了解湿空气是理想气体的混合物,具有理想气体所表现的一切行为。运用理想气体热力过程的计算公式相应的物理量。

*13-3相对湿度的测定

13-4 湿空气的焓湿图

对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干泡温度、湿泡温度和露点温度等概念有明确区分的能力。

13-5 湿空气过程及其应用

思考题:

1、为何阴雨天晒衣服不易干,而晴天则容易干?

2、为何冬季人在室外呼出的气是白色雾状?冬季室内有供暖装置时,为什么会感到空气干燥?用火炉取暖时经常在火炉上放一壶水,目的何在?

3、何谓湿空气的露点温度?解释降雾、结露、结霜现象,并说明它们发生的条件。

4、对于未饱和空气,湿球温度、干球温度以及露点三者哪个大?对于饱和空气,三者的大小又将如何?

5、何谓湿空气的含湿量?相对温度愈大含湿量愈高,这样说对吗?

6、刚性容器内湿空气温度保持不变而充入干空气,问容器内湿空气的如何变化?

若封闭汽缸内的湿空气定压升温,问湿空气的如何变化?

 

第十四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本章删)

14-1至14-7

参考书目

1、M W Zemansky.Heat and thermodynamics.5th ed.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5 

2、Michael J Moran,Howard N.Shpiro.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3rd ed.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1995

3、J B Jones,R E Dugan.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1996

4、Gordon Rogers,Yon Mayhew.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work & heat transfer.4th ed.John Wiley & Sons,Inc,New York,1992

5、刘桂玉,刘志刚,阴建民等.工程热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曾丹苓,敖越,朱克雄等编.工程热力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7、严家騄编著,工程热力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8、朱明善,林兆庄,刘颍等,工程热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9、蔡祖恢,工程热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郑令仪,孙祖国,赵静霞.工程热力学.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11、沃克.热力学.马元,刘桂玉,洪春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2、王竹溪.热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13、谢锐生.热力学原理.关德相,李荫亭,杨岑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4、赵冠春,钱立仑.分析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15、朱明善,陈宏芳.热力学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6、吴沛宜,马元,变质量系统热力学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17、严家騄,余晓福著.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8﹑刘志刚,刘咸定,赵冠春.工质热物理性质计算程序的编制和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9﹑C Borgnakke,R E Sonntag.Thermodynamic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1997

20﹑G N Hatsopoulos,J H Keenan.Principles of general thermodynamics.Reprint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1981

21﹑R W Haywood.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for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td,1980

执笔人:戴苏明

__2005__11__18_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