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具身智能的仿生光电与传感器件

发布时间:2025-10-20浏览次数:10

报告题目:面向未来具身智能的仿生光电与传感器件

报告人:范智勇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报告时间:2025年 10月23日下午 3:30-5:00

报告地点:物理科技楼101室

报告人简介: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和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显示与光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任,香港科大智能传感器与环境技术中心创始主任,美国光学会会士(FOSA),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香港工程院院士,香港青年科学院创院院士。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本科和硕士,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材料科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获得多项奖项,包括加州大学BSAC杰出研究报告奖,香港科技大学工院杰出青年奖,杰出研究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中国半导体十大进展,2022腾讯科学探索奖,2022首届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等。研究兴趣集中在微纳电子及光电子器件,仿生器件。迄今在Nature, 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Materials, Science Robotics等期刊发表了~270篇学术论文,引用次数~34,000,H指数96,另有中国及美国专利30多项。

报告摘要:大自然亿万年的演化给我们带来一个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生物机体里的各种各样的微纳结构组成了不同功用的器官。其中的各种感知器官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和适应能力。而很多感知器官的设计能很好地启发人类设计和制造各种仿生传感器件。本报告将介绍本课题组过去多年利用三维微纳材料构建的仿生视觉传感和嗅觉传感器件。其中包括半球形仿生视网膜及球形仿生电子眼,以及人工智能驱动的电子鼻器件。我们首创了基于超高密度的光电纳米线阵列的仿生视网膜。纳米线可以仿生人眼中的视觉感知细胞。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构筑纳米线,仿生视网膜可以感知可见光,也可以探测中红外线,还具有一定的夜视功能。我们还创造性地在三维多孔基底上构建了大规模集成化学传感器芯片。在人工智能算法驱动下,可以仿生生物嗅觉功能,分辨上百种不同的气体和气味。这两类仿生传感器件可以满足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中环境监控的迫切需求,未来也可以辅助各种仿生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完成各种任务。